行业下行,哪些地产人不用担心被裁员?

许多房企这两年都在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,对各类制度的标准化改革,也越来越普遍。从公司或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,似乎呈现出一种积极转型的进步图景。


但不少从业者个体却都感受到一丝凉意,很多朋友向明源君表达了以下担忧:“搞全面标准化,可能会进一步削弱我的岗位价值”、“数字化工具会不会以后把我的工作给替代了?!”


在这个行情不明朗的时点上,大家的忧虑比以前更深远,这可以理解。但明源君认为,大部分人是多虑了。


标准化与数字化,本身只是一种中立的工具,它们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有明显边界的,而不是会无止境地去吞噬从业者的生存空间。


而且反过来看,只要工具运用得当,优秀的人才反而能够借此契机,实现效率的解放和角色的升级转型。


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,到底什么样的地产人,才不必担心被替代?


标准化与数字化,本质上是生产工具

并不是用来淘汰人才的刀


在讨论展开之前,我们先来理一下所谓的“替代危机”,是否真实存在?


数字化转型与标准化管理,看起来能替人做很多事情,像是碾压一切的效率怪物。不少人未加思考,就开始悲观地抛出耸人听闻的观点,认为它们智能到了AI的地步,迟早会像机械臂淘汰流水线工人一样,把地产从业者也逐步替代掉。


但只要稍加分析一下都知道,这是自己吓自己的臆想,因为房地产的开发体系中,有无数的问题,是不可能靠工具解决的。持悲观态度的地产人,首先对效率这个词,就抱有曲解。


眼光长远的从业者、职业经理人,一定是会拥抱数字化和标准化的,因为总体而言,它们确实是能提高生产力的趁手工具,问题大多只出现在执行上的应用与磨合层面。


而这些生产力工具的进步,真正影响的是谁呢?只能是那部分一直靠执行、靠重复工作来混日子的,没有明确专业优势的人。


为什么这么说?打个比方,标准化制度和数字化工具,就像是城市里的基础设施,比如公共交通等。


它们要解决的,是让常规的流程不必再一事一议的问题,让常用的数据汇算分析、决策模型变得更便捷和稳定的问题。


但城市除了基础建设之外,还必须要向上建构民生、经济与文化等代表着进步性的领域。而这正是未来地产人,应该倾注精力的方面。即在“快”的基础上,如何叠加“好”


效率二字,本意就是既要快,又要好。但过去,太多地产人闷头扎在“快”这个字眼上,却忽视了怎么能把工作做到“好”。


那么生产力工具的进步,其实是对原本沉迷于“搞基建”的地产人的一种提醒:不好意思,工作上的 “便捷”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,现在得请你去关心工作成果的“质量”问题了。


而在这种分工变化下,没有能力升维,求关心更高层面问题的从业者,才是真的需要担心被淘汰的人。


其实,房企一直以来拥有的外包单位,已经足够多了。按理来说,甲方应该重点关心的问题,是外包管理、推进协调、难题攻克、方案纠偏、成果择优等工作。


但很多时候,受限于冗余的行政管理制度、缺乏决策能力的高管、专业过于稚嫩的乙方等多种原因,基层地产人总是陷进执行的沼泽。创新与洞察能力被执行事务长期抑制,自然会显现出某种易替代性。


但好的标准化和数字化工具,恰恰是能够帮助从业者,从琐碎的执行事务和流程中脱离出来的帮手。


在对工具运用得当的情形下,平时苦于没有时间思考与提升的地产人,必定会获得解放。但另一方面,平时浑水摸鱼、不思进取的庸才,则会被泼上一瓶强力的显形剂。


总体而言,工具的进化像是一面镜子,照出每一个从业个体的真正潜能。


只会做执行,用体力堆砌工时的地产人,很难再侥幸下去。但那些有创新想法和独到专业见解的人才,却能从中获益。



具有这些特征的地产人

永远不必担心被替代


那么在房企管理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的情况下,什么样的地产人不必担心被替代?又或者说,未来从业者应该向何处去升维?这里面的关键在于,每个人攻克“非标”难题的能力。


工具能处理的全都是标准化的问题,和限定条件下的运算结果输出。但地产项目的开发过程中,充满了非标的问题和难关,只有人特有的经验、感性和排难意识,能够做出有效的应对。


可以说,未来不会被行业出清的人,雪中送炭只是其一,而锦上添花的能力却是更加重要的。


那么究竟有哪些能力,是地产人拥有,但工具却做不到的呢?我们一一盘点一下。


一、对市场的感性认知能力


现在不少大型房企,都开始采用智能决策模型、投决系统等数字化分析工具,以便更高效地判断目标土地价值、城市进入风险等重要的决策信息。


这听起来固然很方便,但其中有许多环节,仍然需要经验丰富的地产人来把关。


比如对城市潜力的动态判断方面。目标城市近期有没有引进知名企业,从而带来某个板块产业居住需求爆发的潜质?新出台的空间规划,会不会改变未来城市的产业结构,影响土地价值?


又比如对当地置业群体的感性认知,甚至是对城市文脉的理解与把握。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?对未来自己住的社区有什么期望?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产品之间是否有融合的机会?


这些非定量的、非机械的分析工作,是系统不可能主动想到的,拥有专业经验和市场洞察意识的地产人,才会拥有这种“感性”的认知和问题识别能力。


只有人先去发现“非标”问题,并将这些因素纳入到模型里面之后,系统才有可能根据给定条件,去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和观测。


因此,提出对的问题,工具才能向对的方向运转,输出有用的答案,这就是地产人才的真正价值。这一条准则,在投拓、营销或客研岗位上都适用。


二、与市场信息的“真实对称”能力


相信很多地产人都收到过编程网课广告的推送,或是看过劝你去学代码的软文。


确实,现在的数据爬取技术,以及数据可视化手段,已经在很多行业内得到了相当成熟的应用。这能帮助人们用很短的时间收集数据,并做出精美漂亮的数据报告。


明源君曾经自己也试着学了一些简单代码,并为其便捷程度惊叹。但我们需要的,还远远不止这些。


但凡有操盘经验的地产人都清楚,数据报告和真正的“信息对称”之间,还差着好几条街的距离。因为能够被代码所爬取的数据,都是在网络领域的公开数据,属于显性资讯。


而竞品的真实成交套数、阶段实收价;同行的真实集采成本;隔壁项目的真实报建进度;当地政策的窗口机遇等等……这些最有价值的市场信息,通常都是隐性的,是代码根本不可能获取的资讯。


虽然工具能够帮助地产人用最快的时间,将显性数据收集起来,作为重要的参考。但隐性资讯,就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人脉经营、信息源拓展来获取。


而这恰恰是许多房企岗位中不可或缺的“深层情报”收集能力,比如营销、成本、报建等专业。


而且永远不要忘了这一点:决策人关心的从来都不是你的图表做得有多好看,数据有多全面。他们只关心你从这些图表和数据中,到底读出了什么结论,想到了什么行动方案。


工具是帮手,但它不可能替地产人思考。



三、对标准成果的差异化提升能力


这几年智能建筑软件很火,只要输入指标、规划条件,几秒生成几十套强排方案任君选择。


刚出来的时候明源君都惊了,不得不承认这对设计院或房企设计部来讲,是种提高生产力的好方法。


但相似的地块,系统输出的注定会是相似的方案,解决不了差异化定位的问题。因此,在基础工作上进行方案择优、差异化亮点提升、细节优化等,就是地产人体现价值的地方。


并且,想要找出能与集团战略相匹配的规划方案,是需要花时间谨慎推进的。产品的定位和打磨,也对各部门之间配合协调水平,要求很高。在这些环节上,仅有工具没有经验,会很难推进。


因此,设计、营销、客研等部门,都有机会在利用好工具的同时,发挥经验、认知与创新的价值。


四、资源积累的深度与广度


房地产本就是一个强资源驱动型的行业,资源、人脉向来是行业内最不可替代、最难以忽视的财富。这里面包括土地线索资源、融资资源、报建人脉资源、产业合作资源、商家资源等等。


而且房企对人才的要求是,你不仅要能找到资源,还得懂得长期维护,取得资源方信任、促成合作。这些是任何系统、工具都难以做到的事情,也是让地产人最有底气的王牌。


无论是投拓、报建口,还是融资、招商专业,只要你能够找到加快开发、降低成本、提升利润的方法,或者促成可观双赢的合作,你就永远是公司渴望留住的人才,以及其他房企争抢的对象。


因此,每一个地产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资源拓展与维护意识。毕竟系统易配,资源难寻,你如果能成为公司与外部的资源对接口,也就真正成为了一个“超级个体”,不需要惧怕任何危机。





无论是行业整体的收缩,还是数字化管理的普及,对多数地产人来说,肯定是种挑战,需要时间去适应。


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,危机危机,危中必有机。对于从业个体来说,这是一个从拼体力到拼脑力,从比资历到拼认知的时代。有人因此消沉,也一定会有人因此蜕变。


此时明源君想起之前看的一部电影——《隐藏人物》。


影片提到上世纪60年代,NASA宇航局有20多名基层计算员,负责最基础的数学计算工作。但在初代IBM电脑的冲击下,失业的阴云开始笼罩她们,但这些人没有认输,反而成为了NASA里最早学会操作计算机的员工。


她们也因此走出了危机,得以继续为更高远的目标服务。相信地产人们,也将如此。


特别声明:本文来自郴房头条号自媒体“头条号”作者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观点。郴房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商品房预售须取得《商品房预售许可证》,用户在购房时需慎重查验开发商的证件信息。本页面所提到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,均指建筑面积。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、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,请及时通知我们,以采取适当措施。

网友点评(0

登录后才能评论,去登录